污水处理中,作为能够同时实现脱氮除磷的AAO工艺,可以说是应用十分广泛,该系统中厌氧、缺氧、好氧过程可以在不同设备中进行,也可在同一设备的不同部位完成。
想必工艺大家很是熟悉,那咱就从处理现场来瞅一眼真实运行吧。
以下为某省城镇污水处理厂,占地为60亩,处理量4万吨/日,工艺采用倒置A2/O二级生化处理;执行:一级A排放标准。
1、预处理
粗格栅采用循环齿耙清污机。
粗格栅
细格栅
进水提升泵房
提升泵房后水渠及计量槽
曝气沉砂池
2、二级处理
AAO生化池
二沉池(注:其旁边配有污泥均质池)
3、消毒及污泥处理
采用紫外消毒。
消毒间
污泥回流泵房及污泥处理间
4、深度处理
实际中BAF及砂滤池均未运行。
BAF
砂滤池
污水处理工程运行现场,看似壮观的背后,少不了污水处理人员的日夜值守,遇上棘手难题也是家常便饭,这个时候肿么办,当然是“相互取暖”,共探解决之道喽。
实例一:
背景情况:AAO工艺,处理规模4万吨/天,实际水量3.6万/天;进水COD110mg/L左右,氨氮均值16mg/L,总磷2mg/L左右;目前污泥浓度2500mg/L ,SV30=30%;现阶段O段浮泥严重,DO控制在2-4mg/L之间,前段时间控制稍高4.5mg/L左右,浮泥现象已经有20天左右,加大排泥力度,降低污泥回流,同时控制DO,两周了未见好转。未浮泥前污泥浓度在3800左右,今年一直负荷偏低,SV30上清液中有细碎污泥悬浮,现在排泥力度不敢太大了,怕受高负荷冲击导致超标,现阶段去除率还可以,二沉池出水COD20mg/L左右,氨氮0.8mg/L左右,除磷效率较低。镜检及现状如下图。求教:在这样的负荷下,能否初步恢复?周期要多长?除了重新投泥进行置换还有别的办法吗?可否在工艺上进行调整?
建议:
1、污泥老化。
2、低负荷运行过久造成的,可以用水冲或者排泥。
3、个人认为是DO过高造成的,可降低DO,破坏放线菌的环境。
目前状况:目前污泥状态没有好转,而且有加重的趋势,判断为污泥老化,增加了排泥,降低溶解氧。10多天了,越发严重。化验室做出来MLSS是2500mg/L左右,现场污泥浓度计也上下浮动不了10%。上面是浮着厚厚的一层,但是浮泥层下面的污泥浓度感官就不好,很稀。污泥浓度低还有一个地方看出来很明显,就是二沉池,平流式的。吸泥机是桁车式的,往返跑。吸泥机走到一半路线吸上来的就全是清水了。最近20天污泥浓度平均2600mg/L;进水COD 100mg/L左右 氨氮20mg/L左右,总磷2mg/L左右;出水COD25-30mg/L, 氨氮0.5-1mg/L,总磷0.8-1.5mg/L;总磷深度处理投加铁盐去除。
O段浮泥现状
浮泥取上来观察,里面全是细小气泡,不容易破。
二沉池上面也有薄薄的一层,很难看。取二沉池浮泥观察,也有很多小气泡。
此外,取浮泥装瓶子里摇晃后泡能消掉,但是泥也不沉降;但是浮泥层下混合液沉降性能比较好;泡不容易破,看上去粘性很大。
建议:
1、看O段情况,是污泥浓度高,建议减小曝气,进行排泥。
2、通过分析可判定是负荷低造成的。负荷低,曝气池的污泥,相对负荷来说,就是高了污泥浓度。不要担心污泥浓度了,负荷这么低,COD才100mg/L,相对于污泥浓度来说,还是高了很多。现在就是需要少曝气,别管浮泥的事情,只要出水不带泥,就少曝气,采用间歇曝气。
3、老化的污泥,厌氧了,就会沉下来。需要仔细找一下规律。负荷和污泥浓度,一定有一个匹配数值,这个都是根据污泥负荷设计来的,具体数据不好找。就先降曝气;循序渐进。
4、注意排泥也不能过了,否则很难恢复污泥量。
5、其实大面积出现“取浮泥泡可消掉,泥不沉降”的现象,有2种可能性,一是长期污泥老化,还没缓过劲来;二是最近出现了有毒物质冲击。
6、在保证氨氮合格的情况下减小曝气量和曝气时间,污泥不要动,这个C/N比你把污泥拍下来,氨氮不超标才怪。
实例二:
AAO工艺好氧段出现很多泡沫,前一个好氧少点,缺氧池几乎没有,厌氧没有泡沫。一晚上未进水,但曝气进行了一晚上。
建议:
看泡沫的形态,应该是启动泡沫。池内污泥浓度偏低,可能进水有表面活性剂等。个人认为这种泡沫没事,等污泥浓度上来就好了。如果觉得难看,可以用水管冲冲,或是弄点消泡剂。
实例三:
AAO工艺中厌氧池溶氧0.2mg/L以下,缺氧0.2mg/L到0.5mg/L,厌氧释磷,缺氧脱氮,厌氧是不是脱氮效果低,缺氧是不是释磷也低呢。如果运行一段时间后缺氧溶氧也变为0.2mg/L以下(等于两个厌氧池)是不是整体脱氮效果差呢?
回答:
其实厌氧池跟缺氧池在结构上跟运行上并没有什么不同。只是大量的消化液回流到哪儿,哪里就是缺氧了,其实内回流回流过来的混合液中的DO(前提是回流比在合适的范围内)很快就没了,对于反硝化、厌氧释磷没多大影响,但是大量的硝态氮存在会对厌氧释磷产生影响。硝态氮的大量存在才是区别厌缺氧的关键。
实例四:
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均5万吨进水量,60%的工业废水,40%生活污水。采用倒置AAO工艺,回流比是150%。只在晚上排泥,一般1600吨。情况经过: 1月10日:处理正常,出水:COD40mg/L,pH6.9,TN19mg/,氨氮0.6mg/,TP1.7(正常水平,一直是这样的,没有采用化学除磷)。进水COD保持在300mg/左右,进水pH8.9,但到11日进水pH又回到6.7,pH跨度大但没超出标准值。 11日:清晨7点,出水指标全面恶化,DO突然升高至8mg/L,原来2-3mg/L,出水:TP 8mg/L,氨氮 18mg/L,TN 31mg/L, COD 89mg/L,phH7.5(以前正常时都在7以下)。进水pH从6.7上升到7.4,COD 350mg/L。出水水质很差,水非常浑浊,SS值也高。 曝气池SV30在30以上(原来控制在20),肉眼观察活性污泥下沉慢,沉不下去,水很浑浊。上面会浮上来一层死泥。镜检:看不到虫子,很少的虫子没动,估计死了。目前采取的措施:因为当班人员缺乏经验,并未采集当时水样。无法检测重金属和毒性。怀疑是污泥中毒,减少了进水水量,原来2300吨/小时,减少一半。减少了曝气量(但DO居高不下),加大了排泥量。12日和13日的出水指标并未好转,进水水质并无异常,COD250mg/L,pH7.3。排泥2500。 14日开始投加尿素,加入到好氧段、缺氧段,当天出水指标无好转,氨氮反而升高至25mg/L,TP升高至10mg/L,TN升高至41mg/L,COD 37mg/L。进水TP10mg/L以上,其他无异常。DO持续偏高,为7mg/L,已经是最小风量了;排泥2700 。15日继续投加尿素,出水指标无好转,氨氮反而升高至28mg/L,TP 9mg/L,TN升高至41mg/L,COD 35mg/L。曝气池SV30为20,上面水样清澈许多,还是有点死泥上浮。DO持续偏高,间隙停风机;排泥2000。16日停加尿素,开始投加药剂,化学除磷。TP下降明显,达到5mg/L以下;其他指标无明显下降,氨氮30mg/L左右。DO还是高,仍为7mg/L。从其他污水厂调来70吨活性污泥放入生物反应池。晚上并未排泥。17日继续投加除磷药剂,TP下降至27mg/L以下,基本恢复正常水平。但其他指标无明显好转,氨氮297mg/L,TN377mg/L,SV30为18,水比前两天浑浊点。DO还是高。关闭内回流,回流比降至100%。排泥 1200。18日:继续投加除磷药剂,TP在1mg/L左右。其他指标无明显好转;氨氮28mg/L,TN37mg/L,DO 6mg/L;出水COD下降至24mg/L. 现在问题是如何恢复氨氮和TN?采取怎么样的有效措施,恢复正常?氨氮和TN升高是否为加了尿素的原因?
建议:
1、个人建议立即停止加尿素,尿素过多导致C:N比失调。减小进水量,有可能是负荷过高了;还有就是加化学药剂是治标不治本,根本上要使污泥活性恢复。
2、猜测你那天pH6.7 进水的时候对硝化菌产生了冲击,产生冲击后又加尿素,副作用加剧。建议:先把氨氮和总磷降下来。降低氨氮可以提高pH,内回流还是要开,保证A池出水COD较低水平,但要限制DO的回流,限制DO只能调小风量;首先校正DO测量仪器;然后通过变频、放气等手段降低好氧池出水口都在2-4mg/L。有条件的情况下,增加MLSS 污泥回流可以间歇开启,尽量保证污泥全部回流,同时保证第一个A池的低溶解氧状态适宜于除磷。
首先要做的是降低好氧池DO 保证回流水不影响 AA池的溶解氧,然后重点关注硝化菌。有条件的情况下,控制pH 在7.8左右,关注缺氧池出水COD保证低COD进入好氧池,提高生化池污泥浓度,不管是外投还是内部控制回流参数,控制AA池的DO浓度。
实例五:
AAO工艺,处理生活污水两万方每日,近段时间进水浓度低,COD平均就是100mg/L左右,进水氨氮平均10mg/L,生化池SV30数值是13左右,污泥浓度3300-3500mg/L,已经在加紧脱泥。现在问题是碳源不足,出水氨氮6-8mg/L之间,已经出水警戒线,好氧池溶解氧还是0.11mg/L(我们采用间歇曝气,曝气2小时,停曝4小时)。请问是操作问题还是进水水质导致溶解氧升不上去和出水氨氮高了?
建议:
1、氨氮高跟碳源没有关系,跟溶解氧有关,生化溶解氧低也是个好消息,说明你的生化系统微生物还不错。现在慢慢排泥降降污泥浓度减一下微生物内源呼吸,提高曝气风量把溶解氧提上去。
2、不采用间接曝气,而采取增加曝气量,连续曝气,延长曝气时间。把内回流开启增加浓度,并继续除泥。
以上案例均来自于水世界社区的问答实例,建议来自于各水友的回答,您若有其他建议,或对某些建议有所异议,请在下方留言,大家共同探讨。
更多内容知识学习:
点击下面链接或下载“水世界APP”
参考资料来源:水世界社区相关主题帖,在此感谢!
作 者:星若羽天 | 排版:漠潇 | 统筹:潘鹏
©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。仅供参考与交流,如有侵权请留言后台处理。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及作者。
亲爱的读者:推荐微信号“水世界订阅号”,ID:chinacitywater。(或扫描下方二维码)